2月16日,国家最高领导人在2020年第四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中写下:“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作为应对目前疫情的纲领性文件,这无疑极大地鼓舞了汽车行业人的信心。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汽车的下行通道开启之后再难拖拽,期间出台的很多政策最终促消费的效果也并不明显。
而这次的促消费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限购城市开口子拿增量。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发话,如果地方政府施行强度够强,那么效果立竿见影。增量是一部分,但与此同时,这次的限购松绑还在酝酿一个全新机遇的落地。

资本市场的嗅觉非常灵敏,汽车板块在2月17日开盘大涨。
这次有效果吗?
疫情影响下,对于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了。虽然疫情并不改变经济周期运行,但也在短期内拉长了汽车行业低谷期的时间维度。
乘联会给的1月车市销量数据很直观,零售同比下降21.5%至169.9万辆,却已经是三个指标里最高者;批发同比下降21.4%至159.0万辆,降幅最小;跌势最狠的是产量,140.0万辆同比暴跌29.0%。
这个数据什么概念,2018年下跌以来,单月销量同比跌幅最大的也就在18%左右。今年1月份的21.5%跌幅,是自2005年乘联会零售统计以来的最低增速。还有一个维度的数据,1月份车市上牌/上险数同比跌幅达到了29.6%之多。
当然,数据背后还有“有效销售日”减少这样的正向因素,纠偏之后的降幅肯定不会这么惨烈。引用这个数据也不为一味悲观地唱衰汽车行业,只为直观呈现疫情确实在短期内给行业带来不小的打击。
而在接下来的2月份消费情况,也基本上可以预见。外出居民减少,除日常生活保障消费大众购物活动基本暂停,汽车消费处于冰点。最终3月初呈现出来的销量或许不会更好看。
消费层面的政策刺激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时候。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对我国的经济贡献占主导地位,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57.8%、31.2%和11%,其中消费的贡献率高于2003年22.4个百分点。
其实前期其实推进过很多政策,但落实的效果并不佳。2019年以来,先后已经有四次为了稳定汽车消费发布相关政策,虽然政策越来越明确,但地方响应并不积极。
2019年1月28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联合发布《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优化机动车限购管理措施”以促进汽车消费。
“实施方案”把促进汽车消费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了有序推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构、促进农村汽车更新换代、稳步推进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范围、加快繁荣二手车市场、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机动车管理措施等六方面政。
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提出“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
2019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简称《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
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称,要稳住汽车消费的大头,研究取消限制消费的政策。稳住汽车等消费大头。破除汽车消费限制,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推动汽车限购政策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
不过如此密集的政策发文,仅有广州、深圳响应政策,在汽车指标上进行了松绑,海南全面放开新能源小客车增量指标申请资格条件和数量,贵州也取消了限购政策,但其他限购城市目前并无反应。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主要靠房地产、投资、基建拉动GDP的惯性,对于各部委下发的不带“真金白银”的政策都不太有施行动力。
而这次最高领导人说的话意思已经非常明确,政策应该会得力落实,效果基本上立竿见影。这些年来一线限购城市的消费力并没有得到完全释放,一直是捆绑于一个相对紧绷的状态。以北京为例,北京乘用车保有量连续5年都在500万的水平线上波动,并且维持在每年15万辆的增长,在限购状态下没出现什么增购、换购疲软现象。广州、杭州、南京等地则相对表现较弱。
当然,“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这句话里两个关键词:限购地区、适当。这也意味着增量比较有限,且可对增加的指标做比如“新能源车”这样的限定。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推测,如果政策实施力度强,有针对性传统车的全面支持政策,则至少是疫情稳定后的4-12月的销量会实现1%微增长,甚至会拉回全年销量实现正增长。
为什么是汽车行业?
各部门三令五申下未推动,国家最高领导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终于亲自发话。为什么不是其它行业而偏偏是汽车行业限购松绑需要特别提出?其实并不仅仅带动消费那么简单,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影响更为深远。
这完全要考虑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本质不同处。餐饮、旅游、文娱,这些吃喝玩乐的产业,不用特别的调配,一旦疫情过去相关的需求势必会重新释放,该有的消费需求影响不会太大。产业链短促,也让这些行业的复苏相对迅速。
而汽车行业这样则产业链非常庞大,从最底层零部件开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在资本市场有这样一条带血的格言:带轮子的不要投。这句话就是在指控汽车此类的产业共性就是:利润率低、高资本密集度、高复杂精密性。
如果我们把汽车运转的产业链比作是正在行进中的火车,那么即便它有一些毛病,只要它开着我们就还可以对它进行修补。但这次疫情导致的产业链短暂停摆,需要一个力,推动火车再次启动。
2019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比7.1%、39%和53.9%,其中第一二产业分别较2003年分别下降5.3和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1.9个百分点,分别拉动GDP增长0.2、2.2和3.6个百分点。
虽然,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不断提高,但是第二产业的影响更为深远。就像荷兰国际集团(ING Bank NV)驻新加坡的首席亚太经济学家布罗·卡内尔(Rob Carnell)所形容的日本丰田所在的爱知县的电动化变革的影响。“这样的变革涵盖了所有区域。美发店、当地的小型夫妻店,以及所有汽车工人会花钱的地方也都受到了冲击。”
往大了说,我国制造业作为全球供应链重要的一环,疫情对复工延误和生产效率的影响,会持续打击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中国零部件的供应中断已经造成韩国车企停产或减产,同时影响了在美国、俄罗斯、德国等一众需要中国生产的零部件的制造企业。
中国的供应链是全球嵌入式的,如果松动并迫使其他国家企业启用备用基地,比如将产能转移至周围虎视眈眈的东南亚制造业,那么对产业链的伤害就变得不可逆。从冗长的产业链到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无不是这样。
我们应看到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第一个口子为什么不是三四线城市,而是切入点在限购城市?
稍加注意会看到,在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到“着力稳定居民消费”时,非常重的笔墨都在强调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推动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与限购松绑放在一起说的。
大家都知道,限购城市本来交通运输压力就很大,车辆增加必然造成拥堵,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也是地方政府不肯放松限购条件的因素。但是单纯限行限购一刀切政策,是治标不治本的,限购的松绑其实也是推动城市管理的变革。
我们今天的困境,疫情确实难辞其咎,但背后的真正根源是我们传统的制造优势和能力正在被瓦解,核心能力被解构。我们利用成本优势与规模优势,通过外延式发展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其实我们大可以看成,这次的疫情提前把答题卷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文章中写过一句话:在美国长期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起了80%的作用,投资增长只解决了余下的20%。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这“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社会公平”这三大共同课题,未来我们也会围绕这三个困扰。
很多的企业家都无比赞同任正非说的一句话:“2019年的冬天不是靠熬能够过去的。”这里,其实已经不仅仅狭义指代2019年冬天,而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转型黎明前的寒冬。
2020年开始,我们将迎来5G热潮。如果让5G覆盖整个国家,需要600万~800万个基站,到2035年,5G在全球将创造13.5万亿美元的产出,中国业将会成为5G产业最大的获益者。
智慧城市的试点运行或许要很快提上日程。现在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下沉,5G带来的技术瓶颈突破,自动化智能化会进一步普及,倒逼城市必须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
未来十年,我们乘着“5G”这辆快车专列将驶向什么样的未来和怎样的智慧城市?我们和5G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微妙关系?未可知,未必不可知。春天会不会来?会!怎么来?不是等,去追!
市场经济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集体学习的演变过程。到今天为止,我们对于如何在一个全新的情况下建立市场经济仍然知之甚少。我们所知道的这样那样的理论和观点,都只是代表了我们对历史和未来的某种理解。
最高领导人发话,也是势必要推动的意思。政策停留在文字,它什么也不是,只有当他推动底层的实践,历史才能给予它最中肯的评价。

如果我们还肯正视自己的无知,那么也许就能承认,“摸着石头过河”所代表的世俗理性实在又可靠。我们今天看到最切实的实践案例是以支付宝、余额宝、蚂蚁小贷开启的“互联网金融”渗透千万寻常百姓家,并以细雨微风之势,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中国金融业的版图。
事实上,社会生活的实践远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和深刻,在现实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问题差不多都可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答案和解决办法。“百姓日用即道”既质朴又深刻。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变革,不一定要宏大的框架。最需要的是突破性甚至挑战性的尝试、摸索等生动实践。这是一个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渐进学习的过程。
今天,中国的经济总规模世界第二,人均却还是美国的1/6,这就决定了关于中国成长的故事还很长。紧咬住每个得来不易的机遇不放,是我们务必要完成的使命。
因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当我们无比相信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充满了无数的可能。
世界演化就像天上随风而动的云,风力的角逐使其形态肆意涌动,有时堆叠聚集、滚滚而来;有时云淡风清、飘渺而去。任何我们看到的向下的态势都积蓄着向上的动能。低谷不可怕,甚至衰退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方向;失落、挫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信心的摇摆。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